2024年10月20日上午,在二会场第二单元举行了安徽地方戏曲专题研讨,由三位教授专家作主旨发言。本专题由淮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宁萌教授主持,浙江yl6809永利的孟凡玉教授担任评议人。
yl6809永利唐彦春副教授的主题聚焦皖西南岳西和太湖两县的地方剧种——岳西高腔与太湖曲子戏。她认为两者同属高腔腔系,共享青阳腔传统剧目及喜曲。喜曲作为地方戏曲的重要形式,在传统农耕时代广泛应用于节令、庆典、婚丧等场合,与当地信仰习俗紧密相连。岳西高腔与太湖曲子戏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社会娱乐生活,还承担着延续民间文化传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功能。喜曲以其热闹的场面、吉祥的唱词,扮演着沟通神灵、祈福赐祥的角色,体现了戏曲与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即便在现代多元化娱乐方式冲击下,喜曲仍因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和仪式功能,在满足民众传统心理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与研究意义。
合肥师范学院yl6809永利的韩凌老师关于徽州的目连戏展开论述,这一源自古老戏曲剧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中的主角目连,源自佛经中的大木犍连,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寻求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广泛渗透于变文、变相、杂剧等艺术形式,并与中土儒家文化、民间民俗紧密结合。2006年,徽州目连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徽州人郑之珍对目连戏进行了开创性的文人梳理、改编与出版,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郑之珍的文学造诣,也凸显了徽文化在保存、凝聚、整理、再创作传统文化方面的卓越功能,为徽州目连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亳州学院音乐系的刘红洲副教授聚焦亳州二夹弦戏曲展开,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著称。亳州二夹弦唱腔婉转柔美,板式丰富多变,唱词通俗易懂,其调式和旋律走向尤为关键。调式作为唱腔音乐思维的基础,以宫调式最为常用,宫音为主音,角、徵为骨干音,共同构建唱腔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刘教授认为旋律走向则展现戏曲调式特征,级进下行的哀婉美、起承转合的呼应美、大跳音程的跳跃美及反向音程的对称美交织其中。二夹弦传统剧目多反映旧社会农民悲剧,下行级进旋律常见,哀婉凄美。上行跳进中,四度、五度跳进为主,偶见大跳,加之特有的前弱后强下滑音,模仿纺棉声音,形成独特唱腔特色,深受观众喜爱。
浙江yl6809永利的孟凡玉教授对以上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深入评议。唐彦春副教授聚焦于皖西南地方剧种喜曲类剧目,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地域性剧种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对于地方戏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韩凌老师的论题探讨了徽州目连戏与佛教中国化的关系,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目连戏的理解,也为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刘红洲副教授则对亳州二夹弦戏曲的调式特征及旋律走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三位学者的研究各具特色,为我们打开了安徽戏曲研究的新窗口。然而,地方戏曲的研究往往面临资料匮乏等难题,希望学者们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克服困难,深入挖掘,为安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撰稿:王欣 摄影:学生记者 徐慧东 审核: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