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有四位专家学者作发言,分别是东夷书院的周文臣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在读博士生李睿、亳州学院的徐涛老师、滁州学院的韩雨老师。本专题由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史凯敏主持、西安yl6809永利王安潮教授担任评议人。
东夷书院周文臣副教授的论题为《胡适的音乐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与首都师范大学的刘树勇副教授合撰。周副教授指出,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对我们文化和生活的审视,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附意。音乐作为主要媒介,在胡适的思想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把音乐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视为自己的文化理想和个性化表达。可以说,关注胡适的音乐哲学观,能够管窥到现代文明的余晖。
中国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生李睿以《安徽音乐》的办刊始末为研究视角。《安徽音乐》于1956年创刊,原刊物名为《安徽歌曲》。李睿学者基于原始资料的研究,将《安徽音乐》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期探索阶段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阶段。她指出,《安徽音乐》的办刊理念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此表现在音乐本质方面的特征就是自律论,在刊物上刊登了很多形式的歌曲。《安徽音乐》承认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但期刊本身需要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李睿学者总结道,《安徽音乐》刊物所具有的“安徽性”彰显了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发展的轨迹,丰富了安徽近现代历史,为安徽留下了独特的音乐记忆。
亳州学院音乐系徐涛老师的分享主题为《祢衡所击为何鼓:亳州花戏楼<祢衡击鼓>图像研究》。徐涛老师从研究背景、《祢衡击鼓》的前图像概述、图像志分析《祢衡志》、祢衡所击之鼓的史料分析、木雕中鼓的形制分析、文化学象征意义等六个方面为我们开展了一幅关于亳州花戏楼的研究图像。
本场的最后一位发言人为滁州学院的韩雨老师,他以洪山戏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与形态两个角度入手,为我们展示了安徽濒临失传剧种的魅力。韩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洪山戏为“傩”的遗存。他还分析了洪山戏的史料,总结了洪山戏的艺术特征,并且通过留存的曲谱和部分音视频内容分析了洪山戏的唱腔变化。
王安潮教授对以上四位专家做出评议。他指出,本场报告聚焦于近代史题材的研究,都是具象性的研究,四位学者、四个角度、各个不同。周文臣副教授在胡适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观察了胡适的音乐哲学观的问题。我们知道,胡适不仅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词创作,与众多的音乐家都有合作,还参与到歌谣的搜集工作中,从周老师的研究中我们能够看出胡适音乐哲学的当代表达。中国艺术学院的在读博士生李睿针对《安徽音乐》的期刊进行研究,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研究角度。《安徽音乐》的办刊格局很大,关注的国内外前沿的研究成果,但到了90年代却陨落了。李睿学者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尘封的近代音乐史料,研究价值非常高。徐涛老师关注的是在地文化的花戏楼,选题视角非常独特,他的研究中还特别注意到了图像与艺术方面的联络。韩雨老师关于洪山戏的研究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洪山戏作为濒临失传剧种的代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对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总而言之,本场报告紧抓主题、深入浅出,展示了很多新的研究视角。(撰稿:张源宁 摄影:学生记者 何长艳 杨天禹 审核:高艳)